太湖县海会寺、龙门寺、大中寺及其周围诸多寺庙,都地处大别山南麓边缘,靠近平原地带,离县城、驿道不远,并且彼此之间又有山道相连,可谓交通方便,闹中取静。北宋中后期,人们走在山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操着外地口音、奇形怪状的僧人。有的破笠遮脸,有的托钵行乞,有的说说笑笑,有的沉默寡言。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当然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吸引着他们,更不知道参禅是何种事情了。杨岐宗守端、法演、三佛还有许多法嗣,来到太湖,又走出太湖,留下许多传法、接法佳话,记录在《五灯会元》等诸多禅宗经典之中。现列举一些主要禅师的行状如下:
成都府信相宗显正觉禅师,昭觉纯白禅师之法嗣,俗姓王,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即中进士,很有声名。有一天,宗显禅师在溪边掬水为戏,到了晚上,他突然想起此事,便发现满室是水,清净泠然。他本想把水汲尽,却不可得,原来这一切尘境都是空的,如梦幻一般。于是便前往昭觉寺,投纯白禅师出家。在淮浙游历期间,宗显禅师于海会寺遇见了五祖法演。当时,法演正上堂,宗显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未知关捩子(机关,机轴),难过赵州桥。赵州桥即不问,如何关捩子?”法演听了,说道:“汝且在门外立。”宗显一听,便前进一步,然后又一踏而退。一段时间的相处,宗显与法演机缘相契。宗显后辞法演,准备回四川。临行前,法演特以偈颂相送,云:“离乡四十余年,一时忘却蜀语。
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元礼首座,七闽人,五祖法演禅师法嗣。时法演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法演只要走进他的房间,必说:“衲僧明取缁素好。”元礼疑惑不已。一日,法演升堂,举“首山新妇骑驴阿家牵”语,说:“诸人要会么,莫问新妇阿家,免烦路上波吒。遇饭即饭,遇茶即茶,同门出入,宿世冤家。”元礼即礼法演,且说:“今日缁素分明矣。”南华知 禅师,四川人,佛鉴慧勤禅师之法嗣。《五灯会元》载其语录:“上堂说:‘此事最稀奇,不碍当头说。东邻田舍翁,随例得一橛。非唯贯声色,亦乃应时节。若问是何宗,八字不着撇。’击禅床,下座。”知 有“ 铁面”之称,曾住潜山县太平寺、太湖县司空山。
“八字不着撇”是安庆地区方言。这些禅师活动于安庆地区,地方方言也便进入他们的语录中,当与禅结合,散发出一种奇特的魅力。佛鉴慧勤禅师将离开太平寺,当时舒州太守曾元礼问他谁可以接他住持太平寺,慧勤推荐了知 禅师。知 不就,逃到司空山去了。温州龙翔竹庵士 禅师,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史,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禅师出家,醉心于《首楞严经》,五年后,始辞师南游,遍礼尊宿。后投龙门清远禅师座下参学。初礼龙门,士 禅师即以平时参学所得,告诉清远禅师。清远道:“你解心已极,但欠着力开眼耳。”于是便留他在自己座下,充当堂司(维那)。一日,士 侍立次,问清远:“绝对待时如何?”清远道:“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士一听,茫然不知其旨。到了晚上,清远来到堂司寮。士 又重新请问白天提出的那个问题。清远道:“闲言语。”士 终于言下大悟。
北宋徽宗政和末年(1117),士 于和州天宁寺出世传法。绍兴初年(1131 年),士禅师又奉诏开法于雁荡山能仁寺。士 刚到能仁寺,还未来得及依律治寺,其座下有一僧徒,因害怕士 执行规法而处罚他,于是在一天深夜里,放火将能仁寺烧成一片瓦砾。士 并没有气馁,于是自己动手,就树结庵,仍然坚持升座,为众说法。士 道:“爱闲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茆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说完,喝一声,便下座。听法的檀越信施,被士 弘法利生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并力营建,不久,能仁寺复成宝坊。南康军云居高庵善悟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善悟少有夙慧,11 岁即辞亲出家,试经得度。后来到龙门寺,投清远座下,并蒙授记。
一日,有一位僧人的脚被蛇咬伤了。大众都在围观。清远问:“既是龙门,为甚么却被蛇咬?”善悟当即应答道:“果然现大人相。”清远一听,非常高兴,从此更加器重他。远在四川昭觉寺的克勤禅师听到这段禅语,也赞叹说:“龙门有此僧耶?东山法道未寂寥尔。”善悟禅师后住江西云居山,开法化众。《五灯会元》载其语录:上堂:“少林面壁,怀藏东土。西天欧阜升堂,充塞四维上下。致使山巍巍而砥掌平,水昏昏而常自清。华非艳而结空界,风不摇而片叶零。人无法而得咨问,佛无心而更可成。野蔬淡饭延时日,任运随缘道自灵。毕竟如何?日午打三更。”《禅林宝训》也记载了善悟的许多高尚言行,譬如他在云居山时,每当听到有僧人生病移居延寿堂,便怅然叹息,如同自己生病一样,早晚前去问候,以至亲自下厨为病人煮饭。喂病人饭时,自己先尝一尝是否太热。如果僧人圆寂了,也不问他是否有衣钵,常住出资以丛林的礼节送葬。知事若推辞,他便呵斥说:“以前百丈老人为老病僧人建立常住,难道你不病不死吗?”四方有识之士钦佩他的高尚人格,纷纷追随他。隆兴府黄龙牧庵法忠禅师(1083—1149),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19 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于是,他便放弃义学,遍历禅席,来到龙门,投清远座下参学。
一日,法忠看见流水推动着水磨在旋转,于是发明心要,当即述偈云:“转大法轮,目海会寺新建白云祖师纪念塔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法忠后将此偈呈给清远。清远看见后,便问:“其中事作么生?”法忠道:“涧下水长流。”清远为了进一步勘验他,便道:“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法忠一听,便掩耳而出。清远遂予印可。法忠离开龙门寺后,到江南游历,常常风餐露宿,与蛇虎为邻。他曾经去参谒黄龙悟新禅师,又曾到南岳结茅居住二十多年。据说他常跨虎出游,故人称“伏虎禅师”。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太尉邢孝扬为他做寿塔,才完工,禅师见众鸦飞鸣,笑着说:“我该走了。”索笔写下遗偈:“六十六年,游梦幻中。浩歌归去,撒手长空。”书毕归寂。法忠在舒州游历期间,建立了很多寺庙。
旧《太湖县志》有载:觉严寺,县东三十里,有浮图二。唐天宝间,牧庵祖师建。普照寺,县西南三十五里,宋伏虎禅师建。妙法寺,县东南三十里,有浮图,唐牧庵祖师建。南山寺,县南二十里,宋伏虎禅师建。高格寺,县西南三十里,宋伏虎禅师建。崇报寺,县西北二十里,伏虎祖师建。长林寺,县西三里,伏虎禅师建。
在安庆市其他地方,还有多所寺庙记载为伏虎禅师建。据笔者分析,这些寺庙可能都是牧庵法忠禅师所建,记述唐为误。清康熙六十年编《安庆府志》均作“宋牧庵禅师建”。如是为真,这位牧庵法忠禅师为太湖的佛教发展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衢州乌巨雪堂道行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叶,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依泗州普照英禅师得度,来到龙门寺投清远门下。一日,闻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五灯会元》载其语录:上堂:“会即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参!”上堂:“通身是口,说得一半。通身是眼,用得一橛。用不到处说有余,说不到处用无尽。所以道,当用无说,当说无用。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诸人若也拟议,西峰在你脚底。”抚州(今江西抚州)白杨法顺禅师,俗姓文,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出家后,依止清远
禅师。
一日,清远为众普说,举傅大士《心王铭》中诗句:“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法顺一听,言下有省。后观宝藏迅转,顿明大法。于是便直趋丈室,向清远作礼,并呈偈曰:“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不泠泠。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清远看后,微笑着,予以印可。南康军云居法如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胡,丹丘人。法如初依护国瑞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一度遍参江浙一带诸宗匠。后至龙门,投清远禅师座下。初礼龙门,法如便把平日所证,告诉了清远。清远道:“此皆学解,非究竟事。欲了生死,当求妙悟。”法如一听,惊诧不已,由是谛信宗门中事。
清远命法如禅师负责香积厨之事,法如担心这样会干扰自己的修行,于是以自己道业未办为由,坚决推辞。清远勉励他道:“姑就职其中,大有人为汝说法。”不得已,法如只好从命。一日凌晨,法如起床后,打开厨房之门,准备做饭。他抬头往前一看,正好望见供在斋堂里的佛像,当即便豁然契悟。于是,法如欢喜踊跃,直趋丈室,告诉清远。清远便问:“这里还见圣僧么?”法如一听,便上前问讯,叉手而立。清远笑道:“向汝道,大有人为汝说法。”法如悟道后,即前往江西云居山弘化。安吉州(今浙江安吉)道场正堂明辩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本郡人。明辩幼时从报本蕴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访诸名宿。后至西京少林寺,一日,闻僧举清远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声羌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听此诗,默然有契,后直趋龙门,投清远座下,把自己参学所得告诉了清远,并请求入室。清远道:“从上祖师方册(典籍)因缘,许你会得。”说完,忽然举起拳头,问明辩:“这个因何唤作拳?”明辩正要开口应对,清远便用拳头揍他嘴,说道:“不得作道理!”在这突然的一击之下,明辩当下顿去知见,得明心性。《五灯会元》载其语录:僧问:“如何是佛?”师乃鸣指三下。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师曰:“横身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曰:“只如风穴道:‘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华香。’又作么生?”师曰:“说这个不唧留汉作么?”曰:“嫩竹摇金风细细,百华铺地日迟迟。”师曰:“你向甚么处见风穴?”曰:“眼里耳里绝潇洒。”师曰:“料掉无交涉。”世奇首座,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成都人。出家后,一度遍参师席,后到龙门,投清远座下。
一天,世奇首座正在寮房中独自静坐,迷迷糊糊间便睡着了,忽然听见窗外群蛙齐鸣,误以为是板响(寺院每月定时剃头,以击板声为号),于是连忙下座,直趋剃发的地方。这时,有人告诉他说:“蛙鸣,非板也。”世奇一听,恍然省悟。于是来到方丈室,向清远剖露心迹。清远道:“岂不见罗?罗?”世奇未等清远说完连忙阻止道:“和尚不必举,待去自看。”退出丈室后,世奇便精勤参究,不久即豁然有省,遂占偈云:“梦中闻板响,觉后虾蟆啼。虾蟆与板响,山岳一时齐。”清远见其偈后,遂予印可。世奇悟道后,并没有满足,而是更加精进用功。在清远的提携下,其修证境界日臻玄奥。后来,清远命他分座接众,世奇一再推辞不受。杨岐和黄龙同时兴起,后来黄龙的法脉断绝,杨岐也恢复了临济旧称,所以临济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岐派的历史。杨岐派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信徒过百万以上。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台湾地区也广有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