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间,走在太湖的土地上,前来问禅听法的人中,除了形色各异的僧人,还有许多俗客,其中不乏朝廷大官,骑马坐轿,前呼后拥,吸引着老百姓都来看热闹。禅宗在宋代的兴盛,与皇帝、士大夫的赏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在皇帝中,真宗、仁宗、高宗、孝宗都亲近禅僧,朝臣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亲近或信奉禅宗,成为护法檀越。
礼部杨杰居士,是天衣义怀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次公,号无为,无为(今安徽无为县)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官至太常。杨杰平生最好参禅,曾历参诸山名宿,但均未契旨。晚年谒天衣义怀禅师。义怀禅师每每为他举庞蕴居士机语,令他参究。杨杰与守端、法演、义青、道楷等禅师都有交往。《禅林宝训》中就记载守端禅师对杨杰说的一段话:“可以说但不可以行的,君子不说,这样言行一致,言不违背行;可以行的但不可以说的,君子不行,这样行言相宜,行不违背言。所以说话前要深思熟虑其可行性,若可行,还要考虑能否善始善终;君子行事之前先考察一番是否有法可依,若有法可依,又要防止遮蔽。”
神宗熙宁末年(1077),杨杰因为母亲去世,闲居阅藏,遂栖心净土,并绘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哲宗元年中(1086—1093),杨杰居士被提为礼部员外郎,出任浙江提点刑狱。不久即谢世,有辞世偈云:“无一可恋,无一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为母守孝期间,曾在由太湖人孔凡礼先生点校的《郭祥正集》蒋山读书,与临济宗石霜楚圆的弟子蒋山赞元禅师相交甚笃。晚年曾将自己的园屋改为寺院,并由神宗赐名报宁寺。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期间,曾于舒州治所天宁寨上筑室读书,后人称为舒王台。尤爱舒州山水,有咏题潜山、天柱山诗。宋仁宗“皇?三年(1051)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怀宁县山谷乾元寺宿,与道人文锐、弟安国,拥火游石牛洞,见李瀚习之(陇西人,字习之,于长庆元年辛丑十一月由湖州改舒州刺史)书。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山谷石壁》六言诗)习之后。”同时还咏有《璨公信心铭》四言古诗一首。
王安石曾到过海会寺,“文革”期间,海会寺附近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发现王安石石刻,后被破坏。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皈依佛教,为祖心禅师法嗣。宋元丰三年(1080),时年 35 岁的黄庭坚正功名顺达,踌躇满志,千里迢迢从汴京到江南赴任,路经舒州。当时,其舅父李公择在舒州作官,他在探视舅父的同时,也结识了一班高人雅士,便结伴到离城十余里的三祖寺寻幽探胜,作《山谷次荆公韵》、《题石牛洞》两首六言诗刻石。其间,他曾来过与潜山相邻的太湖县,旧《太湖县志》载有其诗《过太湖僧寺长韵寄答宗汝为》、《宿观音院》。
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功甫、公甫),号谢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净空居士,太平州当涂县人,北宋杰出诗人。梅尧臣称赞他是:“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郭祥正后来辞官不做,一心投入宗门,参究生死大事。宋仁宗皇?四年(1052),杨歧方会禅师的法嗣白云守端禅师住庐山归宗寺,祥正居士即往参心要。白云守端禅师移住舒州白云海会寺,郭祥正经常来请教,两人往来甚密。
郭祥正还有诗赠守端禅师。守端寂后,郭祥正与师兄法演经常联系。《五灯会元》有载:崇宁初,到五祖,命祖升座。公趋前拈香曰:“此一瓣香,?向炉中,供养我堂头法兄禅师,伏愿于方广座上,擘开面门,放出先师形相,与他诸人描貌。何以如此?白云岩畔旧相逢,往日今朝事不同。夜静水寒鱼不食,一炉香散白莲峰。”祖遂云:“曩谟萨怛哆钵野,恁么恁么,几度白云溪上望,黄梅花向雪中开,不恁么不恁么,嫩柳垂金线,且要应时西风禅寺风景来。不见庞居士问马大师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大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大众,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掠?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
可比?”
冯楫(1001—1099),字济川,自号不动居士,遂宁人,宋朝名臣,曾出仕宰相。虽在仕途但不忘佛学,遍参名宿,是杨岐宗龙门清远的法嗣。他曾在太湖县龙门寺住过一段时间,从清远禅师参学。
一日,冯楫陪同清远于法堂上经行,忽然有一童子从堂外经过,吟唱道:“万象之中独露身。”清远于是拊着冯楫的后背,说道:“好呢。”冯楫于是言下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