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建立,战火的硝烟远去,太湖县的寺庙开始逐渐恢复生气。特别是康乾盛世,法门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
清顺治年间,有灵木、体融二位禅师,在司空山仅存石墙的二祖禅刹旁结茅。到康熙甲辰岁,有明杲禅师来山,遍募资财,修建大佛殿,建设观音楼。继后又有丹岩幻岩、萝庵佛殿等禅师住世,但因为金钱缺乏,无力修复祖刹。“主院无人,惟萤灯蛙鼓点缀春秋”(陈启源《司空见闻录》)。
目唐戒可禅师墓塔,康熙二十五年(1686),太湖县的官员乡绅请目唐戒可禅师来司空山兴寺。据康熙五十九年(1720)翰林院编修溧阳史贻直为戒可写的墓志铭记载:“戒可师为湖北黄冈人,俗姓宋,受法于德安北召寺之原长和尚,属临济宗第三十二世。年十四礼白兆寺原长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后,在海内参学十余年,而复归楚,居沔州白塔寺。”
戒可性格爽快,相貌魁梧,博览佛典群书。初到司空山,他不化缘,独自在山中垦荒种地,种菜麦自给。每夜只身坐于空谷大石上,虎豹咆哮其下,听到戒可的咳唾,即潜身逃避。所入不足以供,就采薇掘蕨或煮藿烹茶。冬天,大雪封山,糠皮都吃光,一连几天不起火。如此饮水茹菜者将十年,慈风远扬,皈依者甚多。在信徒们的帮助下,戒可竭力开山凿石,相继建起大雄宝殿、大士阁、祖师殿、两廊横楼僧舍、香厨静室。钟鼓梵香,声流海甸,一花五叶,宗风不坠。海会寺在清初已成废墟。
康熙年间,邑人、直隶清河道鲁之裕请云南僧天曙前来住持。天曙,俗姓方,法嗣不详,鲁之裕与其父兄相识,便有了这段因缘。据鲁之裕《请滇僧天曙住持海会寺启》一文中说,这位天曙禅师“善琴工诗,见超三乘,理盖三心”。
海会寺由此而兴,殿阁相继恢复。天曙禅师与鲁之裕等地方名流还常有诗唱和。龙门寺也吸引不少高僧来住。龙门本昼禅师(1621—1705),字天岳,别号寒泉子。俗姓萧,湖北蕲春人。年十二依匡庐大林慧出家,历参雪峤信、山翁 、箬庵问、玉琳秀等著名禅师。后山翁 禅师授以衣拂,曾住持平阳寺、佛日寺、天童寺等著名禅林。通百家之学,工诗,平远冲淡,有《六会语录》、《牧石吟》、《直木堂》、《晚云楼》诸集。《五灯全书》载其在太湖县海会寺、龙门寺说法语录:上堂,问:“昨日龙门,今朝海会。意旨如何?”师以拄杖就地一画。曰:“如何是白云境?”师曰:“白云不白。”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上树骑驴。”问:“如何是不动尊?”师高声曰:“山僧昨日始离龙门。”僧拟议,师便喝。上堂:“愈远愈近,愈亲愈疏,虽然村朴,却也风流。
西天佛世弟子,并无一人得道,即今现前大众,无固无必,或去或留,人人胜他老卢。只是白云这里,有个中心树子,少人识清太湖人鲁之裕撰《请清僧天曙住持海会寺启》龙门本昼禅师著《直木堂诗集》书影得在,若识得,许你是个铁眼铜睛汉。若识未得,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喝一喝,复说偈曰:“一度春光事可嘉,竿头进步莫周遮。太湖城里元宵节,灯似河阳满县花。”
康熙初年,在今寺前镇黄腊尖玉泉庵,有德莲禅师卓锡。德莲禅师,俗姓薛,合肥人,为洞山正宗第三十一世。莲禅师 24 岁出家,投安庆龙山古堂庵礼佛继和尚披剃,受东山东源和尚戒,曾住浙江湖州海应庵、太湖四面寺,后止玉泉庵。康熙年间太湖贡生、候选训导聂绍宏为其撰墓志铭,说德莲禅师“信口呈偈,掩关阅藏”,享寿 65 岁。但这种繁荣仅是昙花一现。
在安庆府及各县地方志上,对清朝文宗咸丰年间的记载,无不充满令人窒息的血腥味,几乎所有寺庙惨遭兵灾。咸丰三年 (1853)正月,太平军水军攻克安庆,咸丰八年(1858)九月,清兵围攻安庆,十一月,攻克桐城。年底,展开著名的太湖“小池驿保卫战”。清军鲍超、多隆阿部与陈玉成部战于小池狐狸包(现小池集镇),从咸丰八年腊月打到第二年二月。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小池驿周围房子全被两军撤光,百姓流离失所。后来,有米送到军营,却无柴火可烧,可以想象当时破坏程度之大。而杨岐二世祖白云守端道场海会寺离狐狸包不到五公里。当时庙宇仅剩一棵千年罗汉松和摇摇欲坠的前殿。整个太湖元气大伤,禅宗佛场更是一蹶难振。同治年间,监生马平声、殷贻琚倡捐重建海会寺祖师殿。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有最安禅师住持海会寺,在信众的支持下,修复被毁殿阁。现存《海会寺永奉长明香灯碑记》载:白云山,海会禅林,守端祖师阐法道场也。此地峰回径曲,云绕溪流,亘妍变态,灵秀天成。自唐宋以来,灯传不绝。承东土之禅宗,为淮西之古刹。昔殿阁轩昂,神灵赫耀。不意在咸丰年间,粤匪
蹂躏,庙貌倾颓。越同治初元,近地绅耆倡复祖殿,余废未尽,尚有待也……
光绪十八年季冬月上浣四日,住持僧最安位于寺前镇玉泉庵德莲禅师墓塔清朝的佛教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清初禅宗有临济和曹洞,呈对峙局面,这种对峙也在安庆地区有所体现。
清初以后,禅宗地位逐渐被净土宗代替。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鼓吹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提倡念佛净土法门。乾隆皇帝大力扶植士大夫学佛,使净土法门在社会上深入推广,成为世俗学佛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