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太平庵:山深兰若静

时间:2016-07-26    来源:未知 

  

    太平庵,坐落于天华镇天华尖山腰上,山深地僻,行人罕至。

 

    旧《太湖县志》载:“太平庵,县西北五十里,明洪武间建。土名天华山。”原址在小百罗,即刘畈乡乐盛村曹坪,今称庵基坪,此处尚存石香炉一座。后因香火不旺,于洪武年间准备北迁原天华村祠堂组观音崖重建。当人们抬着万法祖师神像行至天华尖东麓蟒蛇盘燕窝地时,突然遇倾盆大雨,无法前行,后来人们便就地建庵。

 

    据太湖县《彭氏宗谱》载,该庵由彭氏所建。彭氏江西利阳系彭构云之第二十世孙彭邦定于天华尖北麓彭家岭双河口造屋定居,见小麦坪真武庙宇倾颓,遂施山一片,田数亩,以为香灯之资,将神像迁至天华尖,建太平庵,召僧祀奉,永为彭氏香火。今其宗谱收有三十世孙彭明镜于乾隆壬戌年(1742)仲冬月所撰《天华尖彭氏香火太平庵记》一篇。真武即玄武,为道教中所尊奉的北方之神,由此可知,太平庵原为道观。

 

    此后,太平庵几度兴衰,几经沧桑。今庵左侧之龙头石上,尚存“太平庵”、“大明洪武戊午年记”、“万历丙申年重修”字样,为阴刻,三寸见方,清晰可辨。在尚存的碑刻中,有一块为“嘉庆十二年九月吉旦”“住持僧松林立”。其碑记有云:“太平庵建于明代□□□□。顺治二年韩启明公曾施百罗畈田种二石、山场庄屋,永为庵内斋产。雍正年间,允安、文博二僧私卖此田,老僧万松投鸣地方衿者。时詹公位凡,潘公成五、予九、宇定、廷灿,胡公宗孔、必南、始六、用章、志千、素存诸先生倡议捐银拾两,老僧出银拾两,取回原田,逐出二僧。此田管业百余年,佛祖香灯不灭,僧人衣食克供……”

 

    旧庵青砖小瓦,上下两重,下为天王殿,上为万法祖师殿。正门朝东,南开侧门,以供日常出入。原安龙骨榫、脚踏龟蛇的万法祖师座下,有一泉眼,长年用石板覆盖,是为“龙眼”。天旱之年,远近村民来此求雨,即取该泉导雨。

 

    “文革”期间,庵内神像、大钟、香炉等打砸一空,唯庵堂未拆。比丘尼恒乐,2岁入庵,与其她几位老尼仍住其中。天华林场曾一度设于庵内,直到1980年方才迁出。佛像恢复后,庙宇不断扩建。1994年在庵之南侧修建大雄宝殿,1996年,建成开光。2001年,又依旧庵建二层楼房,一楼设大悲殿,二楼设三宝殿。2006年,又拆原建大雄宝殿重建。2007年5月,又拆清代所建的旧庵,于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的天王殿和祖师殿,并建六角亭一座。近年,又建天王殿。

 

    今天的太平庵,庙宇一新,气象恢宏;松涛竹海,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背倚天华尖,俯瞰花亭湖;近观发洪寨、排牙石、六省坡众景,远眺四面、天柱诸峰。庵前两株古枫,犹如一对大烛台,巍然挺拔,古朴苍劲。南边荷叶地茶园,长年云涛雾海。“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储山川之神韵,蓄碧野之芳雅”(赵国青《太湖茶乡与赵朴初茶诗散记》)的天华谷尖,以这里所产为最佳。1986年,赵朴初居士饮过此茶后,挥笔赋《咏天华谷尖茶》: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赵朴初居士还特意加了一个注:

 

    友人赠我故乡安徽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兰卡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有盛名。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名种甚多。天华谷尖也应属于其中之一,是有它的特色的。

 

    太平庵历史悠久,灯传不绝。今除碑记与龙头石题刻之外,周边尚存众多古墓。茶园的上麓,即为本庵二世祖比丘尼道高的墓葬地,曰观音坐莲。大百罗朱屋左边包头上,为该庵往生僧尼群葬地,墓以百数,德高道隆的僧尼立有石塔。

 

    今任住持比丘尼释妙愿法师。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