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四面禅寺:四面无门山岳秀

时间:2016-08-01    来源:赵朴初研究会 

 

“四面无门山岳秀”,作为一句禅偈,曾经常挂于当年的许多禅师之口,见于一些禅宗灯书。

 

四面禅寺,原名四面庵、大中寺,坐落于太湖县晋熙镇高冲村四面山,距太湖新县城5 公里。据旧《太湖县志》载:“四面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法智禅师建”。四面寺不但是我县一座千年古寺,也是一个为我国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禅宗道场。

 

旧《太湖县志》又载:“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四面寺位于四面山的山腰,寺三面环山,西与龙山宫、凤凰山相连。有一石洞,洞顶用石条覆盖,洞壁以石块砌成,相传能通十几里外西风禅寺,唐宣宗曾在此洞隐居。寺后就是皇藏峪,因唐宣宗曾藏于此而得名。站在寺前,美丽的太湖县新县城尽收眼底。寺后四面山顶,现建有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唐代高僧法智禅师是四面寺的开山祖师。唐大历年间,法智禅师不但在太湖县建有

 

四面庵,还在邻近的西风洞旁建有狮子庵。

 

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禁止佛教,拆毁寺院,令 26 万僧人还俗。时为光王的李忱遁出长安,削发南游。这期间,他来到四面山,并被四面山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就在四面寺为比丘,古佛青灯,韬光养晦。宋太湖知县孙勰记云:“大中帝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四面寺前小桥下有一小瀑布,李忱曾面对瀑布有感而发,题《咏四面山瀑布》:“穿山度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李忱有治国大志,四面山怎能、怎敢留住他呢?《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载:“宪宗第十三子,始封光王,让位于文宗、武宗。后武宗无道,捶亡,沉于宫厕。宦官仇武宗,将光王潜收藏之,俾剃发为僧,后复受江陵少尹。武宗病危,立光王为皇太叔,即位于柩前。宣宗因流落民间,备知稼穑,勤于庶政,广兴佛寺。后年五十崩于咸宁殿,葬贞陵。在位十三年,改元为大中。”李忱如愿以偿,回朝当上皇帝后,仍念念不忘四面山和山上的四面寺,念念不忘自己当年出家为僧的经历,与佛门结下的不解之缘,在位期间广修天下寺院,重兴佛教。

 

《佛祖统记》载:“大中十二年(858),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寺塔。”太湖县广大绅士即遵旨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859)建成了七宝庄严的大中寺,立起了砖制的七层、高数十米的开山祖师法智禅师塔。宣宗为表达对四面山的铭记和对佛教的尊重,特旨运来了 12 根方形大理石柱,做为大殿立柱。用宣宗的年号作为寺名,在当时那个年代,肯定是得到了宣宗同意的。因此,大中寺是在四面寺的基础上建成的,有上下两院。当时,还刻制了记载建寺过程的 《大中碑》,此碑后因战火损坏。后人对唐宣宗的评价: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人思咏之,谓之小太

宗。这肯定与宣宗在太湖隐居,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大中寺落成 5 年后,唐懿宗再次对大中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宋代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曾到太湖四面山实地考察过。在他的《舆地纪胜》卷四十六中,有三处提到了四面山大中寺。

 

一见《景物下》。“大中寺,在太湖县北 15 里,法智禅师道场。有四面山及双泉,唐宣宗隐居之地。”

 

二见《景物下》。“四面山,在太湖县北 15 里,下有大中寺。”

 

三见《碑记》。“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 15 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进入宋朝,特别是宋中叶,是四面山大中寺道场发展最好的时期,高僧云集。

 

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法云法秀等禅师,在当时都属于佛教领袖,他们先后在四面山大中寺开设道场,讲经说法,开示大众,引来学人无数。四面山大中寺与邻近的白云山海会寺、千佛寺、龙门寺、独阜寺一起,构建成皖西南地区重要的禅宗道场,为我国佛教文化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乾隆年间太湖知县吴易峰所写《四面山寺废兴纪略》一文(见乾隆《太湖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太湖知县吴易峰倡导地方绅士对四面寺进行修复。民国《太湖县志》

 

记载,四面寺“咸丰五年(1855)寇毁,仅存下院僧舍数间。同治十一年(1872),四面保各户捐资复建上下两重。庙前花桥系光绪二十年(1894)邑绅刘子芸倡捐众姓助资添建”。

 

从 1938 年 6 月至 1939 年 12 月,日军先后用飞机对太湖县城进行了 6 次轰炸。日军与国民党军队曾激战于四面山,四面寺破坏严重。上院成为一片废墟,下院屋面炸毁,仅剩下 12 根大理石方柱。一位僧人住在仅剩的几间寮房内传承着香火。

“文革”期间,红卫兵用炸药炸毁了高七层的砖制法智禅师塔,推倒 11 根大理石石柱和墓地上历代祖师的墓塔,拆毁了仅存的 2 间寮房,遣散了僧人。废墟上仅留下了孤零零的一根石柱和一座墓塔。流传 1000 多年的香火就此中断。

 

1987 年,释妙成法师从海会寺来到这片废墟搭建茅棚,发大愿恢复这千年古寺。第二年,在当地村民的资助下,建起了 4 间土坯房,不料于次年被洪水冲毁。法师无奈,只得在离原址还有一段路的上处重建了 5 间土坯房,传承着香火。由于四面禅寺不通公路,香客到这里来拜佛,要翻过一座大山,交通极为不便,香火不旺。

 

现任住持比丘尼释妙成法师。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