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寺位于太湖县百里镇松泉村三尖山。三尖山三山耸立,陡峭挺拔,棱角分明,因此又称三尖峰。平常白云缭绕,美不胜收。主峰中部有一巨石,形似吼啸的狮子。狮口是一长约 15 米、高约 5 米、深约 10 米的天然石洞,三千寺就建在石洞旁。
三千寺历代高僧云集,龙象辈出。
三尖峰位于狮子山与司空山之间,相传二祖慧可曾在三尖峰狮子口面壁坐禅。六祖慧能的弟子本净禅师在司空山建无相寺期间,也多次到三尖峰狮子口寻根问祖。据旧《太湖县志》记载:“三千寺,县西北百里。三所,曰上、中、下。金、张二祖师建。”金、张二祖师,相传为本净禅师的嗣法弟子金玉普禅禅师和张选广淳禅师。由此可以推断,三千寺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极具影响的唐代古刹。
唐宋期间,先后有真三、如云、海玄、湛风、寂云等禅师在此开设禅宗道场。在四方大众及当地绅士的资助下,三千寺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建有狮子口旁的上三千寺、山下的下三千寺以及上、下两寺之间的中三千寺,中三千寺旁建有法堂,即当地人传颂的“三千一堂”。有千佛殿、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大小寮房 1300 余间,僧众 3000 余人,其中上、下两寺之间距离约 2 公里,依山而建,层次分明,气势宏伟。
宋末元初,受朝代更替、社会动乱影响,三千寺遭到破坏。据碑文记载,宋祥兴二年(1279),宏伟的三千寺在战火中被毁。
明代,又有延一、真三、月辉等禅师,依靠当地绅士,对三千寺进行了恢复,分别在原址重建了上寺庵、中寺庵和下寺庵。特别是明弘治戊申年(1488),月辉禅师住持三千寺期间,带领僧众农禅一体,垒石坝,填深沟,开农田 30 余亩,禅宗道场日趋兴旺,每逢法会,有“僧徒三千,道八百”。但到明末,三千寺又遭战火破坏,损失惨重。
清代,先后有素山、明月、可圣、萝庵等禅师在此开设禅宗道场,艰难地修复着被战火破坏的佛殿和寮房。道光二十年(1840)当地绅士捐修的中寺庵和下寺庵,在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的战火中再次遭到彻底破坏,下寺庵 35 间寮房及佛殿被改为民舍。
1933 年,地方绅士募捐,对上寺庵进行了修复。1948 年,三千寺唯一一位僧人释法印法师圆寂。因无人管理,三千寺已残破不堪,佛像损坏,仅存狮子口上几间寮房。1962年,一比丘尼(俗姓李)来到残破不堪的三千寺,在得到湖北李姓木匠的捐工资助下,维修了仅存的寮房,三千寺的香火才得以延续。1966 年,“文革”开始,三千寺又遭受到了彻底破坏,寮房全拆,佛像全毁,僧尼遣散,成为一片废墟。20 世纪 70 年代初,原同盟大队(现松泉村)利用中寺庵地基平整改造成茶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当地村民强烈要求恢复三千寺。在信教群众的支持下,1984 年,当地居士王敦彩在狮子口上寺庵原址用石条艰难地
恢复了上佛殿。1986 年,释常宝迁入三千寺,千年古寺的各项佛事活动再次走向正轨。
1995 年,释惟善住持三千寺后,在十方善信的支持下,加快了三千寺的恢复进度。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有上、中、下三大佛殿及观音殿,恢复寮房20 间,上、中、下三殿依山势而建,前虚后实,每殿之间用方形石条砌成廊沿和台阶,初步恢复到清咸丰年间旧观 。2006年,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修通了通往三千寺的村级公路,极大地改善了三千寺的交通条件。目前,三千寺香火日趋旺盛,成为当地信教群众重要的佛事活动场所。
虽然三千寺自明朝以后,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维修恢复,但由于地处偏僻,山高路险,到目前寺四周仍保留不少重建殿堂的石刻碑文和历代高僧的墓碑。虽沧海桑田,石碑风化严重,字迹难以完全辨识,但充分证实了三千寺的千年历史。
三尖峰自然景观也极其丰富。寺的西侧有群蟾恋母、仙人弈盘、金香炉、牛肚瀑布、罗汉巨松、古樟焕彩、鱼跃清泉、石破天惊、白莲花、水云洞等 12 大景观散落在群峰翠木中。
寺的上侧是海拔 846 米的三千寨。据当地王氏家谱记载,元末,花果园(今花园村)有一名王玉二勇士,体格魁伟,有万夫莫当之勇。为推翻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他倡聚当地数千人坚守三千寨,抗元御寇。有一次元军进犯,旌旗蔽日,大有踏平山寨之势,他按兵不动,自己飞身下山,耳挂耕犁,右挟耕牛,左手三指顶起石磨,石磨上放三碗开茶,请寇首喝茶。元寇见状,吓得魂不附体,散兵而逃。后王玉二归顺朱元璋,被封为御林前卫千户职,至今山顶的古寨址、石城墙、石城门、柱、瓦砾等到处可见。
现任住持比丘尼为释惟善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