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寺,原名城隍庙,位于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上格城。
上格城,位于中心村凤形山岗上。西临石霞河下游后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河西为小池、新仓及潜山黄泥地区万亩粮仓。东扼潜山、望江和怀宁通往太湖的古道,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旧《太湖县志》载青城废县“在县东四十里,本魏将曹仁筑”。《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析太湖,置青城、荆阳二县。七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荆阳入太湖。青城,今名上格城。”早在三国时期,魏将曹仁就在此筑上格城,屯兵养马,与东吴抗争。武德四年(621),唐朝将太湖一分为三,分别是太湖、荆阳与青城,其中青城县县治就设在上格城。
明代上格城,又名乐城堡。据现存乾隆元年张氏所立《祠塾碑记》云:“至我王父龙华
公,值明季流氛,移居斯城,距河(张隆河)五里。缘潜太附近诸人推公首请太中丞题建,以防寇者,曰乐城堡。上格云者,其旧名也。”再据旧《太湖县志》载:“上格城亦有城隍庙。明季流寇乱,居民四十八户避兵于此。贼围之数日,城内粮尽。突夜有金甲人,手执大刀登城巡走。贼望之以为援兵至,亟引去,始免于难。乃醵赀为四十八户城隍会。”旧《太湖县志》又载:“明崇祯十年(1637)丁丑二月,贼从潜山入,寇围城,卓然坚守,操江王道直、监军道史可法调兵援解之。”明将史可法就是凭借上格城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而取胜的。在战火中,上格城以及城隍庙遭受破坏。
据寺内留存的修复城隍庙石碑和上格城现存的《祠塾碑记》记载,乾隆元年(1736)和嘉庆十四年(1809),在当地绅士的支持下,两次对城隍庙进行了修复。
旧《太湖县志》记载,咸丰九年(1859),上格城城隍庙遭太平军毁;同治三年(1864),里人倡修正殿及山门。
经过战火和社会动乱的影响,上格城城隍庙经过多次破坏和修复,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到 1949 年 10 月,有上下两殿、5 间寮房,2 个常住僧人。
1953 年“土改”,拆除了下殿,砖瓦等材料被用于建当时的沙格乡政府(原中心乡政府)办公用房,僧人被遣散,上殿及寮房被当地人占用。1968 年,拆除上殿及寮房,庙基成为一片空坦。古老的上格城(乐城堡)也破坏殆尽,只剩下一块《祠塾碑记》石碑、一块道光十四年刻《广仁局碑记》(置大南门外路旁)、一段土城墙遗址以及到处散落用于构建乐城堡的青砖和块石。
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强烈要求恢复城隍庙。在信教群众的支持下,1993 年1月,张庆雷居士主持了城隍庙的恢复工作,当年在原址建成了上殿和 2 间寮房。1993 年7月,释妙志法师从海会寺迁入城隍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继续进行城隍庙的恢复工作。
1994 年 3 月,释妙志法师迁出,释仁智、释妙慈分别从海会寺、杭州灵隐寺迁入,在四方大众的支持下,加快了恢复进度。1996 年,在原址重建了下殿。1997 年,拆除了上殿,在原地重建了上殿。2007 年,新建了上下三层计 9 间的居士楼。经批准,上格城(乐城堡)城隍庙改名为上城寺。目前,上城寺已有上下两殿、14 间寮房,成为当地信教群众的佛教活动场所。
现任住持比丘尼释妙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