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道楷禅师,俗姓崔,沂州(今山东临沂)人,自幼就学习道家的辟谷,隐居于伊阳山。长大后游京师,籍名于术台寺,参加试经(考试经典,以选拔合格出家人),因背诵《法华经》而得度出家。
出家后,千里迢迢来到舒州太湖县,投到海会寺的义青禅师门下学禅。初来乍到,道楷口无遮拦地对义青说:“我看各地禅师讲法,不外乎引据些佛祖的言说,其实那些话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师父不知道可有什么新颖一点的接引方法?”
义青也不生气,反过来说:“你说寰中天子颁布敕令,是不是还得打着尧、舜、禹、汤的旗号?”
道楷正想说点什么,义青用禅杖在他的嘴巴上戳了一下,说:“你刚才问话的时候,我就该打你三十棒。”
道楷听义青这么一说,心中恍然大悟,于是便向义青拜了两拜,扭头就走。义青却在身后喊他:“道楷,你先别走。”
道楷只顾走路,毫不理会,义青紧跟着又问上了一句:“难道你已经没有一点疑惑吗?”道楷索性用手捂住耳朵,扬长而去。
道楷初见义青的时候,心中尚有所待,也就是希望别人能给自己指点迷津,寻找一条开悟的捷径。南宗禅最反对有依傍之心,而高度崇尚自悟自证的独立意识,自性本在你心中,何必向外苦搜寻?义青所谓“寰中天子”,实际上就是比拟人的自性,它本身就是独立自在的,即使权威如尧、舜、禹、汤者,对它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义青说道楷发问时,就只有挨揍的份。
义青让道楷在海会寺担任典座,即寺院里管吃的。义青对他说:“厨房那一摊子事,处理起来可真不容易!”
道楷客气地说:“哪里,哪里。”
“你是负责煮粥还是蒸饭。”
“淘米生火归人工(寺里佣工)管,煮粥蒸饭归行者管。”
“那你自己做什么?”
“承蒙师父慈悲,弟子落了个清闲自在。”
有次道楷陪义青去察看菜园,义青把手中的禅杖递给道楷,道楷接了过来,亦步亦趋跟在后面。义青见状便问道:“你觉得理该如此吗?”
道楷毫不含糊地说:“替师父提鞋拎杖,对弟子来说自然不是分外之事。”
义青说:“同行中的,不是还有别人吗?”
“哪一个不受您指点?”
义青没有吭声,晚上回到海会寺,把道楷唤到方丈室,说:“早上我还有些话没有和你说完。”
道楷恭敬说:“请师父指点。”
义青不着边际地说:“卯时生日,戌时生月。”
道楷明白师父的意思,赶紧取来蜡烛把灯点着。义青这才慢条斯理地说:“你这样辛辛苦苦跑前跑后的,总不是一无所求吧。”
“在师父左右,理该如此。”
“要说奴儿婢子,谁家屋里没有?”义青言外之意是说你何必非要投到我的门下。
“师父年事已高,身边少不了要有人服侍。”
义青感慨地说:“难为你如此热情啊!”
道楷说:“报答师恩是弟子的本分。”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道楷离开海会寺,一度回到故乡沂州,应道俗之请,住仙洞传法。后又居京师天宁寺。
大观初年(1107),因开封尹李孝寿上奏徽宗皇帝,赞叹道楷禅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于是徽宗便派内臣携圣旨前往天宁寺,赐道楷禅师紫方袍一件,法号定照禅师。道楷禅师一方面对皇恩表示感谢,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有誓在先,不能接受。后来,道楷禅师便在芙蓉湖心,结庵传法,一时道俗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