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太湖县的龙门寺虽历经兴衰,但祖庭之气还在。这年,来了一位住持和尚,操一口湖北佬腔,一问,才知是邻县的蕲春人。
龙门村的老百姓有眼不识泰山,不知道这和尚可有来头,他的师父道禅师,与顺治皇帝可不是一般的交情,曾被封为国师。
秋天即将过去了,一场秋霜把许多叶子打落,一片萧条之象。一个农妇扛了一只巨大的冬瓜,从龙门寺前经过,正好遇上本昼。
本昼热情地和农妇打招呼:“你真了不起,种出这么一个大冬瓜。”
农妇很高兴,说:“这冬瓜是不小,可以把它晾干,将来作个罐,可以装一斗小麦呢。”
本昼说:“你这主意真不错,冬瓜作罐,纯属天然,只要用得顺心,这样做完全可以。”
农妇扛着冬瓜,哼着小调离去了。
正好,有个香客到龙门寺来上香,本昼和农妇的对话被他听到。农妇走后,香客礼拜本昼,对本昼说:“师父,只听说葫芦能作瓢,可还从来没有听说冬瓜能作罐。我觉得,冬瓜容易烂,不能作罐。”
本昼一笑,说:“你说得对,冬瓜怎么能用来作罐呢?用不了多久,就会腐烂掉,作罐绝对是不可以的。”
香客也很高兴,再次礼拜本昼,进殿上香去了。
第二天一早上堂,本昼就叹了口气,对大众说:“山僧这耳朵根太软!”于是,就把昨天关于冬瓜作罐的事告诉大众。
本昼问大众:“山僧我这样说,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到底是耳朵软,还是有另外的道理呢?”
大众不知道怎么回答,一片沉默。
本昼笑了,说:“冬瓜能否作罐?回答没个准音。山僧的耳朵太软,大伙的嘴巴太硬。正在考虑迟疑,丢了自己的命根。”下堂而去。
应该说,既不是本昼的耳朵太软,也不是大伙的嘴巴太硬。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生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各人五蕴不同,乃至于有人认为冬瓜可以作罐,有人认为冬瓜不可以作罐。《心经》云:“五蕴皆空。”可叹世人大都陷于这些空相之中,而失去了自己的命根子——真正的佛性。
本昼接引学人方法很多。有一天,一外地僧来参,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本昼也不理他,只是对着墙壁而坐。
一日上堂,有僧问参禅之法,本昼打了个比方:“就好像人吃饭,如果叫别人拿筷子,你吃得饱吗?可叹如今参禅之人,都是这样,去亲依禅师们。禅师们倒是教诲不止,喂咸喂淡,喂苦喂辣,喂精喂粗,喂冷喂热,喂到日久月深,还像从前一样,饿着个空肚皮。要想吃得饱,很简单,自己拿筷子。只记得自己拿筷子这一句话,就行。到外面去,千万不可乱说,莫教坏人家男女。”
本昼在太湖县龙门寺、海会寺住过,后到江浙一带名寺。他在龙门寺生活时间较长,得名舒州龙门天岳本昼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