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太湖县大中寺石塔

时间:2016-09-13    来源:赵朴初研究会 

 

    大中寺又名四面寺,位于太湖县晋熙镇湖滨村四面山。距太湖县新城四公里,年代为唐代至清代。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据《太湖县志》载,“唐宣宗微时尝避祸祝发为僧,筑庵于四面山。”寺始为唐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建,咸通五年(864)重建。

 

    清《古今图书集成》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唐宣宗)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宣宗继位后,为纪念在此为僧难忘岁月,于大中十三年(859),旨建大中寺,并钦调汉白玉石柱十二尊,在原塔院基础上建两重殿,并题有大中十三年建石碑。故又名“大中寺”、“仁皇寺”。

 

    四面寺及法智禅师塔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元大德八年(1304)、至正元年(1341)、明天顺元年(1457)几次重修或扩建。清咸丰五年(1855),寺毁于太平军与清湘军之役,仅存下院、僧舍数间。同治十一年(1872),由四面保捐资复修上下两幢。文革期间寺院被毁,连毁两塔。

 

    六角三层、高二点五米的法智禅师砖塔被炸。一顶重五佰斤重法智禅师铁质塔顶一九八七年由县文管所收藏保管,上有“四边山大王仁王禅寺”、“法智禅师之塔”字样。

 

    寺后约二百余米处,原有一座高耸入云石塔,也在“文革”期间被炸倒。现仅存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一座,清光绪年间石砌花桥一座,唐代修建石砌地道一条,唐宣宗钦敕石柱一根。

 

    现破垣残壁清晰可见,到处是废弃的石雕像、石塔砖块及石块构件等。该寺建筑年代久远,是太湖县保存状况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古代建筑群遗址。二千零四年八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层石塔,高约三点七米,逐层有六角形翘檐,塔石中间有雕凿佛像,形态不一,拈花妙相,惟妙惟肖,塔最底层非两人合抱不行,而且石塔层层合壁,插针不入,如天之造化。距石塔后数十米,兀立一根方形石柱,高七米有余,柱顶端四围凿有架石梁榫头,石柱四面刻有小楷近千。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