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太湖县古佛庵

时间:2016-09-13    来源:赵朴初研究会 

 

 

    太湖县古佛庵

 

  古佛庵,位于卢家岭与斑马冲交界处的半山腰上,坐东朝西,背倚李家岭,南屏老虎峰,面朝狮子崖。距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仅数里之遥。老虎峰—狮子崖是花亭湖风景规划区景点之一。

 

    若登上老虎峰(海拔765米,山体形如金字塔,立于花亭湖南岸,湖上清晰可望),坐于山脊巨石——老虎石之上,俯瞰花亭湖,如明镜嵌于翡翠之中,船行脚底,机声可闻。

 

    旁有石洞,深不可测,名老虎洞。山中多有奇观可探。今人黄文中先生曾撰一联赞云:“虎啸龙吟丹凤舞,山高日近白云低。”笔者亦曾写过一首拙诗《题老虎峰石虎》:“云中猛虎暗磨牙,长啸一声散落霞。东岭九龙惊四顾,西山狮子伏深崖。”老虎峰东面的九条冈似九龙入海,西面的狮子崖亦有“文笔插天”等景观。

  

    《任卢宗谱》中载有创修宗谱(乾隆二十一年)修辑卢应求(字梦符)的《题古佛庵诗二首》。诗前序云:“予祖创建古佛禅刹越今二百年所矣。窗涵叠嶂,榻耳鸣泉。月光共岚气浮来,花径并香台接蔼。盖人往而风景犹留遗迹也。赋此志胜焉。”诗云:

 

  其一

 

  峻岭中铺数亩平,安禅更觉入虚清。

 

  鹤营巢处乘霜雪叶龙听经来寄水声。

 

  翠积欲流青壁断,尘飞不到白云横。

 

  远公倘为开莲社,应许诗题物外情。

 

  其二

 

  曾比山家事亦平,逢僧话却俗怀清。

 

  花飞户外成空色,磬度林间失籁声。

 

  剔藓字看碑石古,拨炉香散野烟横。

 

  往来几识禅中趣,想见当年我祖情。

 

  三修(道光二十八年)修辑卢和睽《敬步应求公题古佛庵原韵二律》:

 

  其一

 

  古刹登临气自平,峰高倍觉涌泉清。

 

  霜凝苔径林留迹,风助松涛夜有声。

 

  青耸危峦嫌月小,翠含修竹杂云横。

 

  愿瞻佛像频参拜,微笑拈花世外情。

 

  其二

 

  谱堂地藉佛堂平,修辑厘然世次清。

 

  虎啸岩藏名寺影,龙吟松和晚钟声。

 

  高山境隔尘氛远,流水歌传玉笛横。

 

  欲妥先灵来此处,感余木本水源清。

 

  按诗序推算,古佛庵创建至今已逾450年。谱载“予祖携家传唐朝古刹”云云,可见其颇有来历,惜乎不可考。古佛庵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任卢氏家族的“香火庵”。早先庵中既礼佛又敬祖。庵堂既是佛堂,又充祠堂,有时还临时辟为谱堂。直至“任卢宗祠”建成(1869年后),才佛、祖分开祭祀。

 

  据老人云,过去古佛庵香火很盛。庵堂有上下三重,祀观世音菩萨等佛。传说庵里曾住持过一位老僧,功夫了得。每每庵中断了火种,他就两腋下各夹一个簸箕,飞到对面狮子崖下的査家岭化火种回来做饭。老僧圆寂后,葬于庵东边的山宕里,上有丈余高的石塔。石塔仍在,只是被人推倒于其下了。

 

  建国初年,十八世祖采藻公曾带领村民组建互助组,并在古佛庵前后开辟万亩果园,轰动一时。他因此被评为劳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遥想当年,桃花如面,梨花似雪,虽未见结实(气候不适宜),倒也满可成为一景。后改为林场,经营至今。现在偶尔还能见到当年栽植的梨树,挺立于山坡之上继续见证古佛庵兴衰的历史。

 

  庵内重要文物有:生铁铸成的大钟一口,重八百余斤,钟身铸满铭文。旧传“龙凤庵的鼓,古佛庵的钟”,二者皆有名。可惜在五八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砸毁后炼出一个大铁坨,成了某些人工作积极的成绩。另有直径达一米的鼓一面,铜签一百支。后来,庵被拆,鼓被毁,铜签散失。

 

  四百年中,古佛庵由最初的三间小茅房,逐渐发展成上下三重的巍峨佛堂。她经历了四个世纪的自然风雨和朝代兴替,见证了任卢氏世世代代在卢家岭扎根、创业的历史,见证了他们的勤劳、善良和喜怒哀乐,已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格,成为了太湖佛教文化之林的一支奇葩。

 

  古佛庵,没有毁于战火,也没有毁于天灾,而是毁于自己的子孙之手。悲夫!

 

  注:本文系《 安徽省太湖县任卢氏源流初考》(草稿)之一部分。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