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赵朴初先生的祖居位于太湖县寺前镇洪畈村的虎形山下,现已淹没在花亭湖“水深千尺”中。虎形山上种满漫山遍野的茶树,一到春夏,苍翠欲滴,清香沁脾。山西侧,花亭湖东岸,茶园深处,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很不起眼的土坟,曾牵动着一个耄耋老人的心。这里埋葬的是朴老的四姐赵默初。
1990年9月29日,朴老回到阔别六十四年的故乡太湖,第二天,雨过天晴,不顾舟车劳顿,急忙赶往魂牵梦绕的寺前河,见到了熟悉的乡亲。儿时居住的宅子连同无忧无虑的童年早已深藏湖底,亲人们都已风流云散,往事那么遥远,而今天,又如此贴近,仿佛伸手可触……深爱的娘亲魂归何处,还有深深思念的四姐昨晚还在梦中……
朴老在晚辈的搀扶下,一定要去看看四姐。墓在湖水边草丛中,墓碑极其简单。朴老缓缓地走到坟前,特地献上一束白花,向姐姐三鞠躬……
朴老兄弟姐妹七人,大姐姐赵鸣初,1904年出生,二姐姐赵默初,1905年出生(赵朴初的伯父生有两个女儿,赵默初在女子辈份中排行第四,大家都称她为老四,朴老称她四姐),自小机灵可爱,聪明伶俐,5岁时,因意外导致聋哑,无法上学,很小就承担下各种家务活。1911年,抗战爆发,兵荒马乱,赵默初也随家人从安庆辗转迁往太湖居住。
状元府屋后的虎形山,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年三四月间,雨过天晴,大人们在山上采摘茶叶,孩子们就在这里追逐打闹,网蜻蜓、抓蝴蝶、躲猫猫,不亦乐乎。
朴老小时读私塾时,哑姐对他格外怜爱,每次父母发了好吃的东西,她都会留一份起来,送给小弟吃。遇到谁欺负了弟弟,她就会不依不饶……默初勤劳肯干,不仅承担了家务活,更是心灵手巧,擅长女红,是远近闻名的裁缝,总是夜以继日挣些小钱补贴家用。一次,默初不小心错裁了衣料,被人找上门来,要求赔偿。这对穷困潦倒的赵家,无异雪上加霜。父亲大声地责怪,母亲气愤地用扫帚打她,可怜她只能哽咽难止,无法辩解。
姐姐赵鸣初在《追哭亡妹》长诗里,记载了这辛酸的一幕:
错裁逢父怒,母亦不恕怜。
鞭挞加汝身,哽咽不能言。
1920年,13岁的赵朴初听从母亲安排,离开家人前往上海求学,姐姐说不出的万分不舍,流淌的眼泪打湿了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
1945年初,赵默初不幸病逝。弟弟曙初生了二男二女,在此之前,将长子锡厚过继给姐姐默初,这一年,锡厚6岁。家人在老屋后的虎背山下,选地造坟,墓碑上眉刻一“福”字,横书“癸丁”,两边对联“孝思不匮”“灵爽式慿”,中间刻:中华民国卅四年乙酉春二月廿三日榖旦,显姑妣赵氏默初女士 之墓,姪锡厚奉祀。
山水远隔,哑姐生病,赵朴初一无所知。收到信得知哑姐已离人间,赵朴初痛哭流涕。兄弟七人中,哑姐最苦,而待他最好。他原想等自己生活稍微安定,一定接哑姐到上海,照顾她的起居。哪里知道,姐姐竟倏然而去了。
当天,在姐姐墓前,默默肃立,不愿离去,努力睁大眼睛抬起头,仰望天空片片白云,难以掩饰盈眶的泪水,也仿佛见到了数十年前的姐姐……回京后,专门写了一首诗:
乘舟水库上,过默初四姊墓,上岸致敬。墓在老屋后虎背山,今已濒水滨矣
悲思吾四姊,敏慧过常人。
默默劳先众,怡怡意倍亲。
燃须虛宿愿,停棹别孤坟。
何处觅踪迹?青天望白云。
1994年,家乡有人赴京拜访赵朴初,又一次谈起前几年回乡情景,特别问起四姐的墓,得知花亭湖的水位在汛期时候,墓就将被湖水淹没。1995年底,朴老写信给侄女赵锡和(小名:太平,系赵朴初胞弟赵曙初所生)侄婿黄立言。
立言、太平:
我这几天想念着我的四姐(你们的四姑,聋哑姑姑),因她早年去世,我于姊弟妹中,独独对她没有能够尽什么心力。1990年,我回到故乡太湖寺前镇,你们曾和我一起拜了她的坟。去年有人告知,水库水涨,她的坟已靠近水,快淹着了。我想把它移到山上,深埋地下,上面种一棵松树,或几棵松树(不要坟包),在树下立一块小碑(原来的碑也可深埋地下),碑文由我来写。
这件事,我想还是托立言去办。可不可以?盼复。
伯父
12.14
时过半年,久久没有收到侄辈们的回信,1996年6月,赵朴初再次写信。这封信写得有些匆忙,修改数处,可见他当时急切的心情。
立言,太平:
我曾经写信给立言,想你为我办一件事,我的四姐默初(即是你们的聋哑四姑),她的坟在我们太湖老屋后的山上(那座山旧名老虎背)。1990年我回家曾去看了那座坟,现在坟靠近水库,可能被水淹,我把它移到山上,深埋,将墓碑也深埋地上,让地上可以种果树,或种松树。这件事,立言应代我去办。我现在寄五百元给你们,如不够,可来信告我。我同时附一封信给寺前镇人民政府,请他们支持协助,你可以拿去和他们商量着办理,你一定要态度谦虚和气,收到信和款后,望即来信。
伯父 朴初
6.27
同时又亲笔给太湖县寺前镇人民政府写信一封。
太湖县寺前镇人民政府:
我有一事请予协助。我的一位姊姊名赵默初,早年亡故,她的坟在我故居屋后山上(该山原名老虎背),现在坟濒水库,可能被淹,我想移至山上深埋,上面种松树或果树,以免浪费土地。兹委托我的侄婿黄立言办理此事,恳请予以支持协助,为感。
此致敬礼
赵朴初
1996年6月28日
后来,黄立言来到寺前镇,转达了朴老的意愿。但乡亲们认为不妥,他们按照本地风俗,将哑姑赵默初的墓迁到水库高处的虎形山山坡上,堆了一个小坟包,立了一个小石碑。黄立言也没有办法,事情办完后,拍了一个照片写信回复给朴老。朴老收到信看到照片之后,很是恼火,立即回信坚决要求重新按照他的要求整修,进行树葬,不留坟头。
立言、太平:
收到你们的信。四姑的迁葬问题,你们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要求你们的四姑灵柩迁上山深埋的,因为不想占用农林土地,深埋之后,地上还可以种果树或松柏树。没有想到你们会去给她造坟,这完全不是我的原意。你们给她造的坟还要象你们祖父的坟那么讲究,实在太招摇了!我主张将坟拆掉,还是深埋,还土地给乡亲们种树。现在春节将到,过了春节之后,待春暖时,立言再去一趟,一定要把深埋的事办好。至于该花的钱,除了我寄的之外,还需要多少?告知再寄。你们回家乡,一定要谦恭、俭朴、谨慎。家乡人待你们的热情,一定要谦让、婉谢。
这封信,你们可送给寺前镇领导同志看,并代我向他们致谢。
此复,并问你们合家好。
朴初
97.2.2
收到信后,黄立言及太湖县寺前镇相关同志、乡亲们向朴老一再解释,留坟头是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再说,坟头不高,占地不大,再去深挖复埋,一则让死者不安,二则有悖当地习俗,显然不符合民间规矩,大大不妥,万万不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朴老也只得作罢。迁坟一事也告一段落。
2000年5月21日下午5时,朴老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并留下遗嘱:“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
2001年 6月2日,朴老骨灰撒入长江入海口,与祖国的大地永远融为一体。
太湖人民始终有一个愿望,想请回朴老的骨灰回乡安葬。县委、县政府多次给朴老夫人写信和汇报,拟将朴老骨灰装入瓷坛,迎回家乡,进行树葬,既符合朴老“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的遗愿,也符合国家殡葬改革和环保的要求,更体现了入土为安的民间习俗。
家乡人民的请求,夫人陈邦织思考了近一年。她说,朴老生前热爱家乡,就让他回到故乡,和故乡人民永远在一起吧。并说,朴老在住院期间曾经与几位老同志谈起过关于骨灰树葬的问题,认为树葬可以肥田,并说不要立碑,说人们心中有你就有你,人们心中没有你,就没有你。陈老向中央提出了唯一心愿,将朴老头盖骨灰等送回家乡太湖安葬,得到中央批准。
阅读朴老《古今相业谁堪比》一文才知道,朴老对骨灰的处理也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影响:“我最近才知道,周总理对他自己祖先的坟改成深埋,这也是很好的。他曾问过我,你们佛教里面是不是提倡火葬,我说‘是的’。佛教是提倡火葬的,而且把骨灰撒到江河里去。周总理说‘好’。他自己有个遗嘱,也是把他的骨灰撒了。”
今天,再读这几封书信,我们也再次能感受朴老那种谦虚、谨慎、朴素、廉洁之风范,感人至深,更是如春风化雨,给人以启迪与教育。
伟人之风,山高水长!(作者:郭兵,来源:2024年09月27日《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