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赵朴初佛学

赵朴初家庙——德修静室

时间:2016-10-25    来源:赵朴初研究会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安徽省太湖县人,1907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市,4岁回到祖居的太湖县居住,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14岁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从此掀开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赵朴初太高祖赵文楷为嘉庆元年状元,高祖赵畇、曾祖赵继元、伯祖赵曾重相继考中进士,选翰林,人称“四代翰林”。赵家世代笃信佛教,自赵文楷始,家中一直设有报恩堂,供养佛像,告诫家中子弟勿忘报四恩。赵朴初的母亲陈仲瑄也是出身于官宦人家,文学功底很深,能诗善文,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这些,给了少年赵朴初以很大的影响,为他长大进入佛门埋下了伏笔。赵朴初还有一个家庙,对赵朴初影响也很大,却是世人很少知道的。

  

    赵朴初祖上原住太湖县城,后因水患,于道光年间迁居离县城三十里的寺前河畔,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宅子。高祖赵畇在广东为官,辞官后,在安庆城定居,在安庆也建了一个赵宅。赵家人在安庆和太湖轮流居住。

  

    赵朴初有个亲房伯母,姓江,娘家在怀宁县石牌镇,也是一个大户人家。很小的时候,就许配给赵朴初的伯父。等到她长大成人,天有不测风云,未婚夫不幸染上一场大病,过早地逝世了。性格倔强的江氏觉得生是赵家人,死是赵家鬼,打算到安庆清节堂去住,了此残生。赵家长辈知道了这个消息,非常感动,让她嫁到赵家来,由赵家来负担她的生活。于是,有一天,江家热热闹闹地把江氏嫁到了赵家,不过,和江氏同拜天地的,是未婚夫的木灵牌,俗称“抱牌婚”。

  

    无独有偶,陈仲瑄的义姐关静之与江氏的命运几乎完全相同。关静之,湖北汉阳人,传为关云长的后代,与陈仲瑄为姑表亲。其弟关炯之在上海租界担任法官,审理了“五卅惨案”等著名的案子,是名闻上海滩的“关老爷”,也是他,把赵朴初带进了佛教界,走上从事佛教的道路,这是后话。正因为如此,陈仲瑄对江氏特别关爱,经常抽空去陪江氏。受陈仲瑄的影响,江氏也皈依了三宝,带发修行。两人经常在一起念经拜佛,关系十分关密。对于聪明伶俐的小朴初,江氏也是爱之若母,别人送她一点好吃的东西,她都要留着,送给小朴初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安庆是原安徽省省府,形势更加紧迫。赵家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不能不受到冲击,陈仲瑄带着年仅4岁的赵朴初要去太湖寺前河老宅子居住,江氏便向赵家长辈提出要求,也要到太湖居住。陈仲瑄忽然想到,赵家在太湖县城还有很多房子,一部分租给人家开了客栈,还有很多空房,何不做个家庙,一来可以让江氏居住,将来带个弟子,生活上有个照应,二来家中有个专门的修行之所,也是一份殊胜因缘,功德无量。

  

    赵家在太湖县城的房子,座落在天灯街上。陈仲瑄请了几个人,把房子略作改造,就有点庙的样子了。整个家庙一进三重,坐东朝西。第一重是客堂,还有水井、花坛,第二重是佛殿,供着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第三重是宿舍,宿舍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有厕所、空地,空地被江氏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家庙的名字是陈仲瑄所取,名德修静室,表达了她们在此静修养性的愿望,还给江氏取了个法名,叫作昌修。德修静室由赵朴初的父亲赵炜如题额,字写得清秀俊朗。不久,江氏又收了小徒弟,俗名叫徐淑英,法号宏觉。县城的很多居士知道了这个地方,也经常来。江氏过得很快乐而充实,这让陈仲瑄感到很放心。

  

    偶尔,父母亲也带赵朴初到县城里去,如果赶不回寺前河,晚上就住在家庙里。母亲和伯母谈着心,常常谈到很晚才睡。记得有一个夜晚,伯母请父亲画张佛像,父亲愉快地答应了。在灯下,小师父宏觉磨好了墨,铺开了一张六尺宣纸。父亲拿起毛笔,很快画好了一张白描的佛像。但那佛像却与殿堂供着的佛不相同,非常瘦弱,一根根骨头都现了出来。赵朴初和宏觉在旁边看着,有些疑惑不解,问父亲。父亲喝了一口茶,笑咪咪地给孩子们传授起佛学知识:“当年,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宫,到树林里修行,他听到一些人说,唯有苦行才能得到解脱。于是,他便进入了一个被人们称为苦行林的树林里,每天只吃一顿饭,碰上刮风下雨,也不躲避。这样,过了六年,他耗尽了自己所有的体力,身体瘦得皮包骨头,呼吸也很微弱,像个老头子。这幅画画的就是他那个时候的样子。”

  

    赵朴初恍然大悟,他好奇地问:“那么后来呢?”

  

    父亲喝了一口茶,继续说:“后来,王子决定离开苦行林。他到恒河里洗了一个澡,上岸后,遇上一个放羊的女孩子。那女孩子挤了羊奶,喂王子喝下,使王子恢复了气力……。”

  

    赵朴初接下来说:“我知道了,后来,王子坐在菩提树下,苦苦思考,终于成了佛。”

  

    父、母亲都赞许地点了点头。

  

    七月十五这天,母亲买了供果、鞭炮、香纸等,带着赵朴初到家庙里。家庙里聚满了人,做盂兰盆会,好不热闹。伯母带着母亲及众居士,高唱经文,把瓜、果、面、饼、茶等供养在佛前。法事从白天一直做到晚上,直到夜深才散去。

  

    在月光里,母亲又给赵朴初讲盂兰盆的来历:“佛有个弟子,叫作目连,他长着一双天眼,能看到天堂地狱。有一天,他看到母亲堕入了地狱里的饿鬼道,日日都在受苦。目连心疼母亲,盛了一钵饭,送给母亲吃,但是母亲因为生前有了恶业,那些饭都变成了火焰。目连为了救母亲,来拜佛,求佛给他救母亲的方法。佛告诉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以各种食物供养三宝,多做功德,就能把母亲救出饿鬼道。”

  

    赵朴初说:“妈妈,我要像目连,好好地爱您。”

  

    这一夜,听着小院里秋虫的鸣叫,母子俩都好晚好晚才睡。

  

    后来,母亲到上海看望义姐关静之,关静之说:“三代住乡子孙愚。”建议她把赵朴初送到上海读书。就这样,14岁的赵朴初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大上海,依关大姨为母,补习完两年英语后,进入东吴大学附中读书,后又考入东吴大学,因身体有病,辍学回到关家养病。关炯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居士林,并举家迁入上海觉园,觉园成了赵朴初的“佛教大学”,赵朴初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一直担任江浙佛教会文书、中国佛教会秘书等,为佛教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直到1953年离开觉园,定居北京。

  

    赵朴初的伯母昌修法师于1923年又收了一个弟子,俗名章叔贤,法名宏昌,至今依然健在。据她回忆,赵朴初父、母亲经常到家庙小住,看望师父和她们。宏昌按照赵家排行,称呼赵朴初父、母亲为二爹、二娘,二娘也经常给宏昌讲述赵朴初的故事,使她从小对赵朴初就非常崇敬。1939年,昌修法师往生西方,陈仲瑄和俗家弟子百余人前来为她送行,念了七日七夜的经。1947年,内战发生,陈仲瑄不幸去世,宏昌法师也被迫离开德修静室,带着赵朴初妹、弟媳和侄辈等人到乡下居住,赵朴初经常寄钱接济她们。

  

    解放后,德修静室改作工厂,宏昌法师等另住他庙。因为生活所迫,她曾写信给赵朴初,希望得到帮助,赵朴初叫侄儿赵锡厚带了300元钱给她,并一再叮嘱侄儿:“母亲生前多次与我打过招呼,宏昌是我家庙出家为尼的,她与你们一样,都是我的家人,我们要互相帮助。”1990年,赵朴初回到阔别64年的故乡,接待了宏昌法师,安排了素餐,还送了1000元钱与她。2000年,赵朴初在北京去世,宏昌法师悲痛不矣。有时间,她常常到太湖县城德修静室遗址走走,看看,总会勾起了她许多回忆。

  

    2004年10月4日,应家乡人民的强烈要求,赵朴初居士灵骨乘愿归葬太湖故里。太湖县政府正在建设赵朴初文化公园,拟在公园内恢复建设赵朴初家庙,更名报恩禅寺,以弘扬赵朴初居士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和报恩无尽的崇高品格。(本文根据宏昌法师等有关人士回忆写成)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